简体 繁体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信息 > 省部新闻 > 正文
打造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最强大脑”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19-11-28 08:32:07 来源: 点击量: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一、二、三梯队名单。从年近百岁的院士,到“85后”青年科技人员,这份613人的大名单,囊括自然资源系统的科技精英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自然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人才工作。“科技创新和人才梯队建设,是摆在部党组工作面前的重大问题。”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科技创新推进会上强调。自然资源部在出台的多项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措施中,都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这份人才梯队名单,不仅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也是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

摸家底、建档案,逐一梳理人才名单

要激励人才,首先是要了解人才。自然资源部组建后,人员队伍扩大了,人才“家底”亟须摸清。

根据《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今年6月,部科技发展司会同部人事司,对部系统现有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进行了分析,梳理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国家级创新人才情况,以及相关部(局)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情况,决定围绕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等布局,同时依据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贡献等,建立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历时4个多月,最终形成了这份涵盖部系统单位、各省厅属单位及相关共建高校的人才名单。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第一梯队,共有32人。在地质、海洋、测绘等领域,他们均为自然资源系统最顶尖的科学家,几十年来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贡献给了自然资源科技发展事业,如今他们依然还为科技创新进行着培养人才、指导研究或战略咨询。

第二梯队主要是国家级杰出科技人才,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30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为52岁,正值年富力强,他们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拥有551人的第三梯队,是“金字塔”型人才梯队的坚实底座,也是未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其中,174位国家级优秀科技人才,主要为“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377名入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聚力量、凝优势,“最强大脑”转起来

刘宝珺、刘先林、潘德炉……这些耳熟能详的院士,均在第一梯队。其中,97岁的沈其韩院士是年龄最大的,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然牵挂和关心着我国地质事业发展。最年轻的院士是部海洋二所的李家彪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侯增谦,58岁的他们在各自领域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中坚力量,第二梯队人才正在“一核二深三系”(夯实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突破深地、深海科学前沿,发展调查、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何高文,20多年随船赴深海大洋进行科学考察,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吕庆田,作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与实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一直奋战在深地探测的前线。

第三梯队中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招崇,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带领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曾经入选原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也在此计划中。和张招崇一样在第三梯队的郭仁忠、龚健雅和李建成3位院士,曾经都进入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是原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亲历者,也是该工程的巨大成就和荣耀。如今4位科学家都在高校任职,但他们仍然通过项目合作,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战线上并肩而行。

干事创业,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第三梯队中,除了与部共建高校的教授学者,还不乏与自然资源部开展长期项目合作的公司精英。

面向未来,要构建“突破深地、深海科学前沿”的科技创新格局,要突破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需要这些“最强大脑”转起来。

破瓶颈、补短板,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应该是呈“金字塔”状的:第一梯队的院士在塔尖,第二梯队为塔身,第三梯队是塔的底座。但这支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第一梯队中在职院士只有7人,其他均已退休;第二梯队人数少于第一梯队, “金字塔”成了“沙漏”;第三梯队人才数量较少,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学科结构不平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第二梯队的人才出现了断层,这意味着有机会进入到第一梯队的人数减少,不利于人才的接续发展。”部科技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段时间,部督促各单位逐步兑现了人才梯队中47名符合激励条件人员的创新津贴,为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通过激励、培养等手段,稳定壮大第一、二梯队,大力培养第三梯队,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第三梯队是第一、第二梯队的人才储备,是这支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发展壮大的源头。唯有夯实底座,做大做强,才能永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活力。目前,部党组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破格竞聘通道,建立国家合作优先通道,加强对第三梯队的人才培养,启动实施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同时,要求作为第一责任的用人单位,要按照“一人一策”的培养力度,给予领军人才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让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次性给予3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在部科技发展规划框架下,开展自主选题创新研究。”现在,这项针对提升杰出青年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励举措正在兑现。

人才因事业而来,事业因人才而兴。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效能,需要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梯队,就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