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56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 : 2019-06-05 点击量:
 索 引 号  2019-06-05  公开范围  公开  公开日期  2019-06-05

类  别:C
签发人:薛建兴

陕自然资函〔2019〕125号

李小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整村移民搬迁工作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移民搬迁工作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整村搬迁试点情况概要

(一)紧盯建设任务,目标如期完成

我省“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28.45万户95.45万人。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年全部开工、三年基本完成”的安置项目建设布局,全系统扭住“开工率、建成率、入住率”关键指标,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前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已竣工27.80万套93.62万人,竣工率98.09%;配套达标27.68万户93.24万人,配套率97.69%;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入住27.24万户91.99万人,入住率96.37%。

(二)积极探索创新,持续提升质量水平

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工作理念。在全局推动上,全省推广“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构建覆盖全过程、各环节的政策体系、操作体系、保障体系、语言体系。在部署安排上,坚持统筹推进脱贫措施,做到“搬前精心谋、搬中抓配套、搬后快速跟”。在具体落实中,实行“三份协议一次签、三项规划一体编、三类建设协调推、三就措施配套跟、三方力量同发力”的“五个三”工作法。在示范引领中,打造了100个安置社区建设服务和后续脱贫双示范典型安置社区。渭南市局党组推动全市先行开展“三问三解三促”试点活动,通过省市县三级齐发力,有效解决搬迁群众权益平等、生活便利、情感融入等问题。

(三)做实系统谋划,后续脱贫质效并举

全系统协助农业、人社等部门,紧扣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发展,做实做细多途径、多元化的稳定脱贫综合模式。在全省面上,坚持“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人、地、房、业精准对接”的工作理念,以安置社区为核心,充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变化,打造了一批社区工厂式、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的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模式,力促有能力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参与一项脱贫产业、有一人稳定就业、有一人掌握一至两项脱贫发展技能。在具体点上,积极推行以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为主要内容的“三单一卡”制,努力搭建适合搬迁群众的产业体系、就业支撑和创业平台,做到人岗精准对接。省政府印发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后续脱贫主体责任;细化落实行业部门分工责任,确保各类脱贫攻坚措施精准惠及搬迁群众。

(四)整村搬迁试点概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立足实际、区分情况、分类施策”的易地扶贫搬迁安排部署,省厅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县开展整村(组)搬迁示范试点与增减挂钩示范试点工作。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省移民搬迁方式、推进整村搬迁工作进度,优化政策供给,2018年7月,我省出台了《陕西省统筹推进整村整组搬迁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试点工作指导方案》。一年来,通过麟游县、石泉县、白水县、澄城县四个县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实施同步搬迁,通过安置社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进续建融合式安置,避免穷人扎堆,有利于搬迁群众经济、社会、文化融入;通过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复林、复草,增减挂钩优先交易,实现了收益,推进后续发展,为今后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工作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处于阶段性成果的收获期,也是各类矛盾问题的显现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旧宅腾退慢。一些地方对项目建设进度关注多,对复垦腾退着力较少,没有及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措施,存在较大的工作差距。二是稳定脱贫难。主要体现在落实人岗精准对接方面不到位,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配套跟进不力,精准施策到户到人在落实上还有差距等方面。三是社区融入缓。个别地方在保障权益、精准服务、激发内生动力等后续融入工作开展较慢,导致搬迁群众难以及时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整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答复办结情况

(一)搬迁群众长远发展难以保障的问题。我省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实施方案》和《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将把后续产业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就业帮扶,积极围绕安置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迁出区促进规模经营。坚持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不断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扎实做好安置地、迁出地和劳务输出地文章,集中发展有效益、有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服务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积极探索迁出地土地经营模式创新,加快迁出地土地流转,以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逐步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增加搬迁群众收益。在迁入地通过产业培育、劳务培训、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发展工农产业园区等措施,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劳务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系统做好岗前培训和岗位对接,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业,稳定增收致富。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搬迁政策不够普惠的问题。一是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国家支持扶贫开发的一项政策,我省107个县,有70余县能够运用该项政策,该政策目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政策精准发力、不搞大水漫灌。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通过乡村建设用地规模的减少、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平衡本区域内的建设用地规模,目标是为解决本区域内的建设用地突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果进行指标交易,增加的是眼前利益,不利地方长远发展,这就要在解决突出主要矛盾问题上权衡利弊。

(三)整村搬迁的资金缺口问题。《陕西省统筹推进整村整组搬迁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已明确增减挂钩资金收益,优先用于整村搬迁安置建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集团公司提供了项目周转金,解决整村搬迁项目启动资金。关于后期运营资金还有缺口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搬迁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强化市场化运作,解决后期营运资金短缺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政策撬动开展旧宅腾退

1、实行“双挂钩”,落实“两优先”。认真落实《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工作中实行“双挂钩”,确保落实“两优先”,用好政策撬动难工作。“双挂钩”即:拆旧复垦设计方案与易地扶贫搬迁及同步搬迁旧宅腾退方案挂钩,拆旧复垦设计方案必须把易地扶贫搬迁户和避灾生态搬迁户旧宅全部纳入;增减挂钩指标流转额与易地扶贫搬迁拆旧腾退率挂钩。“两优先”即:在指标交易流转收益资金使用分配上,优先解决拆旧复垦成本和筹集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贷款的还款保障金,优先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扶持,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同时要将各市县开展“双挂钩、两优先”工作成效,列入省厅对市县国土局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内容,督促市县国土部门积极作为,切实把各项责任落到实处。

2、分层规范交易,释放政策红利。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必须优先满足农民新居、农村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兼顾已到期增减挂钩指标归还,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用地需求,防止“一哄而卖”。11个深度贫困县要切实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跨省交易。针对省域内指标交易,一方面,省级层面科学调度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引导结余指标合理流转;另一方面,实行增量与存量用地统筹联动,适当减少结余指标流入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安排,全省特别是新城(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营性用地尽量使用增减挂钩指标,以促进省域内高效流转增减挂钩指标。

(二)多方联动保障后续脱贫

全系统要坚持一手抓好建设推进提质量,一手抓好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协调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后续稳定脱贫各项措施。一是统筹产业就业。为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坚持推行以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为主要内容的“三单一卡”制,以此为抓手,督促协调各相关部门,充分开发各类就业岗位,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需求,力促一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主要劳动力稳定就业,尽力解决靠“打零工”、“回原址种地”实现脱贫的现象;在迁出地要千方百计促进搬迁户流转承包地、林地经营权,促进规模经营,坚持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相结合,不断增强脱贫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培育社区经济。以安置社区为承载,围绕劳动力迁移和聚集带来的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抓住苏陕合作政策、项目、资金机遇,努力搭建适合搬迁群众的产业体系、就业支撑和创业平台。目前全省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厂近700家,仅安康一市,依托苏陕合作交流,累计投产毛绒玩具等社区工厂316家,其中2018年新建215家,实现就业人数1.4万余人,安置贫困劳动力近5千人。全省各地要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实际情况,既要抓住社区工厂的发展机遇,也要统筹推进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等脱贫模式,走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多重保障、精准到人的稳定脱贫发展路子。

(三)深入群众促进有效融入

各县(区)认真学习借鉴白河等县区工作经验,按照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和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深入组织开展“三问三解三促”活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搬迁群众生活生产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作用,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搬新家、立新业、树新风、迈进新生活。一是保障权益促融入。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明确搬迁群众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保障政策,同时继续享受迁出地集体经济成员的相关经济权益。二是精准服务促融入。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物业服务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推进图书角、大众浴室、爱心超市等公共服务,满足搬迁群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基本需要,形成多元多样化社区服务新格局。三是激发动力促融入。开展心理辅导、法律法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素质、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进社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共同组建兴趣爱好队伍,丰富日常业余生活和精神需求,淡化消除“习惯穷”、“无奈穷”的思想观念,加速人文融合、关爱融合、环境融合。

李小鸽代表,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支持!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2019年6月3日

(联系人:李东武,联系电话:029-8187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