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对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28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 : 2017-06-13 点击量:
 索 引 号  2017-06-13  公开范围  公开  公开日期  2017-06-13

陕国土资函〔2017〕127号

都志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国定贫困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建议》(第228号)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根据职责分工,现就建议中涉及我厅负责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国定贫困县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力度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全省尚有35.5万户1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我省在充分总结“十二五”扶贫搬迁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统筹兼顾避灾生态、城镇化和重点工程等各类搬迁的移民(脱贫)搬迁工程,共涉及全省12个市(区)的97个县(区)。国定贫困县中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这项工作的重点搬迁对象。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86.81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房24.38万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开工建设安置房19.12万套,占国家下达我省8万户年度计划的238.93%。

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否完备是能否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为此,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是以集中安置为主,鼓励进城入镇安置。只有将农村贫困搬迁群众以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为核心适度集中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提高搬迁群众居住舒适度和满意度。农村集中安置点作为重要的安置区域之一,大量新型农村安置点的建设必将大幅改善我省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现状,大幅提高农村居住群众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二是适当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助标准。在“十二五”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对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人均建房补助5.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均补助2万元。经测算,可基本满足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三是严格配套标准和资金使用方法。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和“适度够用、适当留有空间”的原则,进行配套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定由各县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统筹使用该部分资金。四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由各县区根据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行业职责划分,由县级相关部门自下而上逐级上报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行业建设标准进行审核。由各相关部门组织建设及验收工作。

二、关于加大对国定贫困县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

在下阶段的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脱贫目标导向,紧扣“搬前精心谋,搬中同步推,搬后快速跟”,将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实际协调发展安置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发展,确保搬迁群众“脱贫有保障”,积极筑牢如期脱贫五道防线。一是摸清底子,精准搬迁。以签订“三项协议”为抓手,全面掌握搬迁户安置意愿、劳动力状况,就业、创业需求和发展能力,发挥群众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做到以户定建抓住房、以户定业抓脱贫、以户定扶抓配套。二是优化选址,打好基础。坚持“四靠近、四避开”的选址基本要求,着眼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安置社区向产业园区(基地)靠近、产业项目向安置社区布局,落实就业优先、以岗定搬,为搬迁群众脱贫提供就业保障。三是叠加政策,多措并举。发挥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几个一批的叠加效应,逐社区落实产业扶贫项目,逐户细化脱贫措施,做到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四是市场引领,群众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面向市场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更加注重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五是建立基金,兜底保障。目前,全省正在蓝田、澄城等六个县开展脱贫保障基金试点工作,旨在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可复制、能推广的基金建立、运作、管理和分红管理制度,试点成熟后将在全省全面推开。

都志兰代表,您的宝贵建议对我们在“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全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十分重要,期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2017年6月12日

(联系人:曹保林,电话:029-8815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