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当前位置: 首 页 > 自然资源工作 > 矿产管理 > 矿业权审批 > 正文
陕西省2006年度地质勘查成果通报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09-01-06 00:00:00 来源: 点击量:

2006年度,我省境内开展地质勘查项目256项,投入资金总额39189万元。其中:基础地质调查项目18项,投入资金2536万元;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项目3项,投入资金2990万元;矿产资源勘查项目235项,投入资金33663万元。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55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6.72%,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83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7.26%,社会资金投入2979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76.02%。完成的主要工作量:钻探310204m、坑探44125m、槽探276922m3。

一、基础地质调查

完成基础地质调查项目18项,投入资金2536万元(详见附表1)。其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6项、投入资金2121万元,省级财政出资2项、投入资金415万元;1:25万区域地质调查2项、投入资金220万元,1:20万区域重力测量1项、投入资金30万元,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项、投入资金360万元,1:5万区域矿产调查10项、投入资金1646万元,其他2项、投入资金60万元。

(一)区域地质调查

截止2006年底,我省境内累计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1幅、面积7124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62%。2006年中央财政

出资220万元,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项,完成图幅数3幅、面积21840km2。

累计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43幅、面积1571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6.3%,主要集中在北纬36º以南的关中、陕南地区,覆盖

了全省基岩出露较好的地区。

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213幅,面积约7.5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约36.59%。覆盖陕南大部分地区及咸阳北山、陕北榆

林局部地区。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累计完成1:20万区域重力调查20幅、面积786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19%,主要集

中在北纬36º以南的关中、陕南地区,覆盖了全省基岩出露较好的地区。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30万元开展项目1项,完成图幅数3幅。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2006年完成西安市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3520km2,资金来源为省级财政

出资,投入资金360万元。

(四)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1986-1999年,陕西省地矿局将遥感图象解译技术应用于找矿工作,承担完成《遥感技术在陕西省小秦岭金矿田找矿中的应用研究》、《陕西省山柞旬地区遥感解译构造图说明书》、《陕西省1∶20万东江口幅、商县幅区域化探异常遥感评价和筛选报告》、《秦岭成矿带陕西段金矿遥感地质调查研究》、《陕西省周至县马鞍桥?D太白双王地区区域化探异常评价中遥感图像解译》、《750KV兰州东?D宁东送电线路及西北?D华北直流联网送端线路工程地质遥感解译》等项目。

1999年大调查以来,陕西省地矿局完成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空间数据的数字化,建立了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编制了1∶50万鄂尔多斯盆地全区遥感影像图、鄂尔多斯单幅标准分幅1∶25万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米)及维数码景观图(38幅)、陕西省单幅标准分幅1∶25万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米)及三维数码景观图(27幅)、陕西省1∶50万遥感地质图、1∶50万遥感地质矿产资源图、1∶50万遥感自然灾害图、1∶50万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图、1∶50万遥感土地资源评价图、1∶50万黄土高原北部沙漠化遥感解译图等。编制了陕西省部分县及地区1∶10~17万遥感影像图。

(五)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截止2006年底,我省境内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7179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89%。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1856万元,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0项,完成图幅数11幅、面积5796km2。

二、矿产资源勘查

(一)矿产资源勘查的投资和工作量投入现状

开展矿产资源勘查项目235项,投入资金33663万元(详见附表2)。勘查项目个数:能源25项、黑色金属36项、有色金属76项、贵金属67项、化工建材及其他非金属31项,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337万元、省级财政投入资金532万元、国有地勘单位投入4055万元、国内企业投入24409万元、个人投入95万元。完成的主要工作量:钻探310204m、坑探44125m、槽探276922m3。

(二)新增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新增探明矿产资源储量(详见附表3):煤7007970千吨、铅金属量338571吨,锰金属量2380000吨、钼金属量298233吨、金金属量27589千克、钒(V2O5)885900吨;新发现矿产地9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5处,煤大型矿产地1处,铜、铅、锌中型矿产地各1处,钼小型矿产地1处,金小型矿产地4处。

三、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

(一)地质灾害调查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省相继开展了不同精度的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勘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已完成全省107个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在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安康市等主要城市,开展了1∶5万或1∶2.5万城市地质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对一些危及城镇及重要厂矿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勘查、治理及专业监测。现正在开展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详见附表4)。

经上述工作,系统地阐述了我省地质环境背景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尤其是2000年以来开展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明了县区行政区划内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规模、稳定程度和危险性,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规划建议,并初步建立了县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二)地质环境调查(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环境、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调查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相继开展了不同种类不同精度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查工作。1956~1989年,完成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9幅,面积约12.08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关中、陕北地区;1970~1998年,完成关中地区30个县(市)等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面积约7.69万平方千米。60年代以来,开展了多条铁路及公路1∶5万~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开展了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段及支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开展了陕北绥德?D米脂等地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专题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1、2006年度开展了关中“一线两带”环境氡浓度地质调查,该项目为陕西省2006年度财政拨款项目,投入资金90万元。调查面积13835km2。

对关中地区东部土壤中氡浓度测量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土壤中氡浓度平均值为35000Bq/m3。将东部土壤氡测量结果按平均值与标准差划分五个场级,分别为偏低场、正常场、偏高场、高场和特高场。测区内氡以正常场分布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黄土区。低场沿主要河流和城市分布,氡浓度主要与水系两岸土壤中砂含量有关,砂含量越高氡浓度越低。城市土壤中氡浓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市区原始土壤较少,大部分为城市建设中经过夯实的回填土孔隙度小。特高场、高场和偏高场北西向或近东西向呈条带状、串珠状分布,集中于富平-蒲城、渭南-大荔以北及长安-户县一带。

2、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

该项目属陕西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出资,联合开展勘查工作,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西北地质矿产研究所共同管理。

该项目工作费用2800万元,其中陕西省政府出资1800万元,中国地质调查局出资1000万元。勘查区范围为北纬38°以北,陕西省境内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基地,面积22604平方千米。包括了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和府谷县,以及横山县和佳县的部分区域。

通过近两年的勘查与研究,实现了预期的勘查目标,取得的初步主要成果如下:系统查明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北纬38°以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地域分布、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勘查评价了33处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可采资源量,提高了水资源精度,使B级水源地达到30处、C级水源地达到3处,B级可采资源7.67亿立方米/年(210.14万立方米/天),C级可采资源0.71亿立方米/年(19.45万立方米/天)。

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成的111眼探采结合井均为供水井,单井最大出水量达1.2万立方米/天,总出水量约8万立方米/天,可供能源基地或当地群众供水直接使用。

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集成、管理、查询、检索、分析等功能。

(三)其他(含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

1989~1990年,开展了覆盖全省的农业地质调研,提交了我省第一份农业地质调研报告。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省华山风景区、终南山地区、柞水岩溶区及全省开展了旅游资源调查。

2006年开展西安地区多目标区域化学调查(1/25万)项目,面积13520km2,省级财政投入资金360万元。根据已测试的测区东部1417件样品54项指标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情况表明,元素地球化学场很好地反映了测区地质体、土壤类型、流域、城镇等基本分布状况;重金属污染元素指标显示测区东部存在局部较大面积的污染区域及土壤质量等级优良地区,与农业有关的营养及有益元素指标显示测区东部存在数个营养元素富集区。

四、地质勘查科技研究

(一)矿产勘查及基础调查方法及手段研究

在“多目标区域化探技术”、“金属矿产资源快速评价预测系统(MORPAS3.0)”、“数字固体矿产系统及探矿工程编录”、“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资源储量估算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上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参加培训人员达100余人。目前在1/25万区调、1/25万化探、矿调、矿评、数据库建设等项目中正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3S技术在探矿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和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等单位将3S技术用于植被覆盖地区的矿产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和监测、农业估产、农业、林业病害监测及陕北煤田勘查四项地质填图等领域,大大地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并且质量、精度、解决地质问题的效果都为理想。

(二)区域重点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

2006年在编制《陕西省2006?D2015年地质勘查规划》时,在新编1/50万陕西地质图和二轮区划基础上,结合陕西的资源状况和控矿条件,开展了区域重点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对省内已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和亚系列进行了划分,共划出4大成矿系列组合、22个成矿系列类型、41个成矿系列和若干亚系列。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区域构造演化发展阶段、控矿条件及成矿作用所形成的各类矿床的自然组合。重新标定了全省的Ⅲ?DⅤ级成矿区(带),较全面地反映了陕西省的矿产资源特色及其分布规律。综合以往研究资料,本次规划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地进行了成矿区(带)划分,共划分出成矿区(带)Ⅱ级4个、Ⅲ级7个、Ⅳ级17个、Ⅴ级42个。以Ⅴ级成矿区(带)为基础,结合近年矿产勘查与研究的新成果,以国家急需和省内优势矿产为主,在全省划分出34个成矿远景区,对各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研究。

(三)典型矿床解剖及找矿模型研究与实践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在凤太地区开展了隐伏铅锌矿物探新方法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在二里河及东塘子采用物探大功率电磁测深(EH-4)初步总结出寻找隐伏铅锌矿有利含矿空间的找矿标志:①首先由已知剖面总结出含矿空间的大致成矿深度;②探测深部是否存在高阻隆起,即寻找可能的背斜核部附近地段;③在高阻隆起即推测的背斜核部的顶部及两翼寻找良好的相对低阻空间。

引进澳大利亚最新SURPAC大型矿山工程软件,对重要矿区三维立体数据库的建库、资源/储量的动态管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完成了柴蚂金矿区、银洞山铅锌矿区、夏家店金矿区、徐家沟铜矿区、纳家河坝镍矿区原始资料的录入,建立了物化探数据库及地表模型、矿床实体块体模型,对部分矿体资源/储量进行了初步估算。

(四)区域重大疑难地质问题研究与解决

X?D荧光法和伽玛能谱法在金矿找矿预测中得到应用:省地矿局针对各种成因的金矿体及其分散晕中均存在与金共生或伴生的元素如Ag、As、Pb、Sb、Cu、Zn、W以及Fe等,通过测量这些共生或伴生的元素组合,快速地圈定出金的有利赋存地段,从而实现了间接找金的目的;使用伽玛能谱仪测量土壤和岩石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强度 ,计算出铀、钍、钾三元素的含量,实现土壤和岩石的现场测量,最后经过资料分析、类比和野外验证,提出了供地质找矿验证的成矿有利地区。

(五)其他

1、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通过购置X?D射线荧光光度计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等设备,提高了分析测试能力,顺利通过了中国地调局“多目标”分析样品测试能力考核,获得资格证书。成为西北地区首家获得“多目标试检”测试资质的单位。

2、陕西小秦岭金矿勘查中,成功利用化探手段(原生晕)对矿体的深部延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其结果较为理想。

3、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从美国NITON公司引进了3台手持式矿石元素X射线荧光分析仪,进行了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野外现场快速分析应用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实验工作表明,手持式矿石元素分析仪可以现场快速测定岩矿石中多种元素的含量,无需采样、制样,大大地缩短了样品分析化验周期。采用该仪器野外人员可以现场快速圈定异常范围,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实现矿化、异常的快速定位,大大缩短了勘查区的评价周期。

五、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

(一)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自2002年起,陕西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陆续编写了《陕西省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表》,建立了《陕西省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库》,共计6820条。开发了查询系统,并录入馆藏全部地质资料,方便了资料查阅利用。

建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已完成数字化地质资料近1000种。随着国家各类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先后开展,相继完成了陕西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岩芯钻孔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1∶20万重砂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空间数据库、20世纪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同位数地质测年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岩石)等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另外,部分资料管理部门开展了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对积累的大量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和三次加工,形成各类专题性、汇编性参考资料,为新一轮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信息资源,为政府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依据。

(二)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成果资料数据库除涉密资料外,已全部在厅网站上登陆,共有5239条供社会直接利用。同时在厅网站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下设有本馆概况、目录查询、读者须知、借阅方式、服务方式、阅者须知、政策法规、档案工作概述、馆藏资料介绍、开馆时间、联系方式等栏目。

2003年至2006年,在厅网站登陆的403种公益性成果地质资料,点击人数达61万人次。

(三)开展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

编制了《陕西省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指南》,供社会利用。

六、其他

(一)开发与推广地质勘查成果统计系统软件,并与探矿权管理系统连接,提高信息成果通报统计效率和准确性。

(二)制定覆盖全行业的地质勘查成果通报编报制度,提高成果通报的质量,为合理部署地质勘查工作布局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三)为确保有关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矿山企业准确全面的上报信息成果,建议各省汇总上报的时间截止到6月30日。对不及时编报信息成果的,应制定相应的措施,通过通报批评等相关方式使通报编报工作得以全行业的认同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