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自然资源部“三局一院”支援西藏开展三调现场直击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9

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在西藏自治区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正在用双脚丈量山川河流,用毅力克服高原缺氧,用智慧战胜冰沟暗河……

2月底,西藏自治区国土三调队伍陆续出征。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安排,由自然资源部下属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联合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简称“三局一院”),配合西藏自治区三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工作。

告别舒适,忍受暂别亲人的孤独和寂寞,415名测绘工作人员从大江南北赶来,鏖战在这片辽阔的雪域高原上。

缺氧不缺精神

4月11日,记者一行从拉萨市出发,驱车10小时,抵达位于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那曲市。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海拔4500米以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那曲雪山,山河仿佛凝固。远远望去,几件移动的荧光色羽绒服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格外显眼。“每天得走四五万步,天天都是微信运动排行榜第一。”自然资源部第一地形测量队“90后”队员张卫东告诉记者。

在高海拔地区大量运动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会导致呼吸不畅,大脑缺氧,甚至恶心呕吐。而外业队员们每天的工作,便是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徒步几十公里开展调查拍摄和实地取证。“外业调查的地方离驻地很远,队员们外出好几天是常有的事儿,有条件可以借住村子里,没条件时就得睡在野外,我看着都心疼。”有着十几年测量经历的内业队员陈琦说道。

比起白天工作的艰辛,更让队员们难以适应的,是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由于海拔过高,队员们每次入睡只能持续两小时。睡着睡着就因为缺氧被憋醒,吸氧也不管用,实在扛不住就吃一片布洛芬缓解头痛。一系列高原反应不断地挑战着队员们的身体极限。

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新鲜的蔬菜水果需要从外地运送进来,对于许多偏僻测区,一赶上大雪封路或交通管制,水果蔬菜便成了“奢侈品”,方便面和辣椒酱则成了队员们充饥的必备食物。“有些偏远村子时常断电,没电烧热水泡面时,只好把方便面当成干脆面吃。”重庆测绘院地理国情监测中心高工朱成飞说。

除了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队员们还要忍受暂别亲人的寂寞。“喂,我正休息呢,宝宝动了吗?”拉萨市尼木测区队员杨尚帅正在和妻子通电话。这位新婚不久的准爸爸告诉记者,一想到妻子产检自己不能陪在身边,心里就觉得愧疚。

但是,这一切都动摇不了西藏三调队员们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们常说这样一句话:“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辛苦!”

真情温暖雪域

无论走到哪儿,真心总能换来真情。“在贫困的乡镇测区,队员们常把随身携带的面包、糖果等食物分给当地老乡,老乡也会拿出自家酿的青稞酒、酥油茶热情招待我们。”尼玛地区项目负责人尚晓鹏告诉记者。

在西藏,“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的“四讲四爱”藏汉文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感恩共产党、藏汉一家亲”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

3月中旬,第一地形测量队尼玛测区外业核查小组在结束工作返回驻地途中,车轮突然深陷冰沟。陷车地卓尼乡离县城还有150公里,山高路远,又赶上雪天封路,救援团队无法及时赶来帮忙。

困境之下,队员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向村长说明情况。村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边说边比划着:“你们放心,我去找人帮忙。”不一会儿,全村30多口男女老少一起赶来了,此刻已经是晚上21时。

3月的尼玛县,夜间温度趋于零下摄氏度。村里的一位汉子二话不说,直接把手伸进了半结冰的河水中,拽着拖车绳用尽全力往外拉。另外几位村里的壮劳力在车后,弓着身子往前推,裤角很快就被冰冷刺骨的河水打湿了。整整一夜,全村男女轮流上阵。第二天凌晨4时,汽车终于从冰层里拖了出来。

“没有他们的救援,我们根本没法回到驻地,只能睡在野外了。”尚晓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十分感动,“一个礼拜后我们联系到了这些老乡,听说他们的手被冻成了青紫色还没完全恢复,有的甚至很难回弯儿了。”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圈有些发红。

外业作业,危险常伴左右。一个月前,一名测绘队员晚上结束作业后,突然发现百米外有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不是牛不是羊,好像是头熊。”队员顾不上高原缺氧,使出全身力气跑到了最近的一户老乡家中,一边比划一边将老乡家里防熊的钉板立在墙边。尽管老乡听不大懂普通话,却还是从屋里抱出了一床棉被,安排队员住下。第二天一早,老乡果然在家门外发现了一对熊脚印。

数据求真求精

作业期间,测绘队员们按照统一标准,严守数据精准“生命线”,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通过外业调查、拍摄样本、实地举证等方法,核实地类、边线及权属,摸清土地利用现状,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等提供精准翔实的基础数据。

在那曲市色尼区驻地,记者看到,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狭长小屋里摆着两张长桌,8位内业队员面对面而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墙上贴着的“三调作息时间表”,严格标注着测绘队员的工作、休息时间:外业工作从8时到19时,内业工作从20时30分到22时30分。

第一地形测量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张元栋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内业队员要对回传照片上的地类进行核实,一点错误都不能出。”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男人,谈起工作像个绣花姑娘般细致。

为保障西藏三调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三局一院”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统一标准,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质量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几天前,在重庆测绘院负责的昌都市卡若测区,外业队员发现了一块与影像显示相矛盾的地类。“资料显示这里是耕地,但是实地拍摄时发现是林地。”重庆院地理国情监测中心朱成飞介绍。随后,重庆院有关负责人联系当地乡镇干部进行现场核实,最终确认是林地。“判定的地类不同,国家发放的补贴就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朱成飞说。

截至5月5日,“三局一院”共投入1000多人开展作业,其中,内业作业人员716名、外业调查人员415名。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共74个县区的调查底图和信息提取、外业调查和实地举证工作全部完成,调查数据内业编辑和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在同步推进,25个县的调查成果已经提交自治区级检查,计划5月15日前完成所有县(区)的数据库建设并交县级自检。

水潺潺,淡泊致远;山叠障,千仞无言。“三局一院”国土三调队员们用智慧和毅力绘就一张张成果图,在冰川绝壁中唱着无言的歌,为雪域高原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陈 雨 刘 倩 李 星

返回顶部